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行业资讯

大表哥养小鸡宝宝怎么喂鸡娃路漫漫还是得坚

2024-08-26 来源:井然装修资讯网

01

为什么全世界的妈妈都在鸡娃

美国两位经济学家对全球的育儿问题进行了研究,得出结论:经济环境决定了父母的育儿方式。

基尼系数决定育儿的选择。基尼系数是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。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,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。

经济学家们通过对比数据发现,在收入高不平等国家,也就是基尼系数更高的国家,家长们更倾向于选择密集型的教养方式。

社会规则如果不能公平地让人们分享利益,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高度竞争之中,人们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,沿着社会阶梯往上爬。人们会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战胜别人方面,这种机制被称为“标尺竞争”(yard stick competition)。

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内卷”。

收入差距的越大,社会越不公平,父母就越会选择在背后推娃一把。

中国和美国都是收入高度不平等,社会保障薄弱的经济体。所以,中美两国的父母们会选择密集型的教养方式——鸡娃。

不仅是中国,在过去的30年里,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平等都在加剧,所以,高参与度、密集型的育儿方式,也就是鸡娃越来越成为主流。

而在芬兰或瑞典等北欧国家, 社会高度公平,社会保障完善,所以,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,大家对学业的热情都不高,放养式成为主流的教育方式。

教育回报率决定鸡娃的狠度。教育的回报率越高,父母鸡娃就越有动力。

孩子未来的收入水平甚至是阶级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,父母鸡娃的动力就要多强烈。因此,为了让孩子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,父母就必须要竭尽所能地把他们送进高等学府;为了让孩子考进好大学,父母就必须监督他们好好学习。

在德国和瑞典,教育资源非常平均,既没有像中国一样的985和211,也没有常春藤盟校。对于这些国家的孩子来说,只要能以压线的成绩从高中毕业,18岁之前在学校做的事情不会对人生产生什么长期而深远的影响。即使不上大学,他们的未来也是一片光明。

但对于美国人来说,有没有上过大学,收入起码会相差两倍,就更别提藤校毕业了,所以,在这种激励机制下,父母们就有了充分的鸡娃动机和动力。这种情况在中国更甚。中国的高等教育高度分层。

02

普通家庭的孩子出路在哪里

鸡娃可能是当代中国父母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孩子做出的最佳反应。

全民鸡娃是一场对稀缺教育资源的极致竞追,也是中国大城市崛起的新中产一代在特殊环境中国的选择。

虽然在当今这个时代,考大学已不是跨越阶级的唯一通路。新经济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改变的契机和可能。

但对于大多数的父母来说,他们能做的就是用教育这个最可及的资源,尽可能扫清孩子前程中的种种障碍。

名校虽不能确保人生的上限,但却能设定人生的下限。

在任何一个城市,最好的教育资源永远都只会在那些最好的学校里。

要考上任何一所明星学校,小学、初中稍微不努力都不行。

教育,还是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最好的出路。

不可否认,身处的社会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一生会看见什么样的风景,这也是我们无法改变、最让人觉得无力的东西。

在《出路》这部纪录片里面,

马百娟、徐佳还有袁晗寒来自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——

穷人、普通人、有钱人。

他们最后的结局几乎没什么改变——

穷人依旧是穷人,普通人依旧过着普通人的生活,有钱人还在富有着。

几乎可以说,这种命运的差异在他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。

父母的价值观影响孩子一生。

马百娟的母亲沉默寡言,在整个纪录片里都没说过话,但那双手一直很没闲过,随时都在忙这儿忙那儿——显然,马百娟也不会是个懒惰的孩子。

马百娟的父亲是典型的老古板,他觉得,女孩子没必要读书,反正将来是要嫁人生娃的,有孩子拖累着,念书也是白费。最好的出路就是嫁人,靠着女婿过一生。后来,马百娟果真辍学,果真早早地嫁给了自己的表哥。

徐佳要幸运得多,虽然他的母亲也是农村女性,但因为常年在外打工,见识比普通农妇要高不少。徐佳复读了3年,别的家庭可能早就放弃了,但没了丈夫、一人苦苦支撑整个家的她还是认为,儿子应该继续念书。

袁晗寒家什么都不缺,父母也不指望她出人头地,但有一条——

“总得找点事情做着,不能这么闲一辈子。”

袁晗寒也一直如父母要求的那样,积极地在折腾,寻找自己的兴趣,寻找生命的意义。最后,高中辍学的她申请上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,去国外学习艺术,回国后做起了艺术品投资的生意。

03

鸡娃前要鸡自己,孩子将来才能拥有更多选择权,从而拥有更多人生可能。

家里经济拮据的孩子,试错的成本太大,错一步,就可能毁掉前半辈子所有努力,因此畏手畏脚,凡事不敢挑战,稳妥第一。
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普通家庭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去考公务员,找一份稳定的工作,他们不希望孩子工作上漂泊不定,自己也跟着操心,还有深层次的一点的就是家里经不起折腾。

就比如很多人后悔自己没趁房价没涨之前买房子,事实是,没涨之前,你也没有很多的闲钱去买房子。

父母的实力,是孩子尝试人生多种可能性的底气。

《出路》纪录片里袁晗寒的一生是最好的说明。

她辍学、开店、去国外学艺术、回国开艺术品投资公司,其实,就见识和智力水平,不见得得她比另外两个孩子厉害多少。

只是父母的经济实力让她有试错的底气——

不想读书了?那就退学呗!

开店亏本了?去国外读书试试!

不想上班?那就自己开公司!

尝试的路多了,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。

只不过,年轻人往往背负不起尝试错误的代价,这份账单得父母来付。

所以,我们如今多努力一分,孩子将来人生的出路可能就会多一条。

在现在的中国,读书仍然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最好的出路。

确实,现在阶级固化,普通家庭的孩子再怎么奔跑,也赶不上人家一出生就在罗马的人。

但是《出路》纪录片中的徐佳,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例子。

因为读书,他离开小镇,来到了繁华的城市,看见了这世界缤纷多彩的一面;

因为读书,他不必再像父母一样,被拴在农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,也不必背井离乡在流水线上当一辈子打工仔,头发花白的时候才少小离家老大回;

因为读书,他在电力公司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,在城市里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。

孩子这一生,最可靠的出路还是靠教育。

西部旅游邮箱

当代旅游

康颐期刊